第10章 名不在碑有口皆碑(1/2)
名不在碑有口皆碑,这句话说的就是那位流传千古的北宋名臣,包拯包希仁,我记得还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一个有关他的纪录片,上面说的是当年修复开封府文物的时候,专家们找到了一块刻着历任开封府府尹的名单。
一开始的时候专家并没有在这块碑上找到包拯的名字,结果后来才知道,原来古代的人太崇拜包拯了,所以每当有人看到这块碑的时候,都会用手指去指一下包拯的名字,后来这块碑上,有关包拯名字的位置就被后人给戳出了一个洞。
再往后国家为了保护文物,就在原来开封府的门前立了一块复刻的石碑,结果往后又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包拯的名字又被咱们现代的人又给戳出一个洞,而咱们的这个举动就是说明了包拯名不在碑,却有口皆碑的最好的证明。
后世把包拯给传为了一个黑脸的形象,但是真正的包拯可并不是一个大黑脸,我估计黑脸这个说法,应该是对包拯的那种刚正不阿的性格的体现。
当然了,什么铡驸马、探阴间、乌盆案,另外还有什么三侠五义、五鼠闹东京等,这些故事也是后世演义出来的故事,所以我还是那句话,故事就是故事你不能拿故事当历史来这么看,那么现在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名传千古的包青天。
包拯本来是庐州合肥人,也就是今安徽合肥肥东人。
公元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随后累迁监察御史、并且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来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然后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
公元1061年,包拯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世故称他为“包待制”或者“包龙图”。
包拯为人至孝,曾经为了赡养父母而辞官而去,直到父母去世以后,守孝期满包拯才回到朝廷为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