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49璃院繁星 > 第五段:社会观念的变第664章 传统文化的复兴

第五段:社会观念的变第664章 传统文化的复兴(2/2)

目录

但市场的检验更加残酷。首代\"国潮智能穿戴设备\"上线后,销量远低于预期。用户评价两极分化严重:有人称赞\"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智能提醒很有创意\",也有人吐槽\"除了图案花哨,功能和普通产品没区别\"。李阳紧急召开复盘会,技术骨干展示后台数据:\"用户使用传统文化功能的频率,比基础功能低83%。\"

这次教训让团队彻底转变思路。他们在产品中加入\"文化养成系统\":用户每使用一次智能功能,就能解锁一段非遗技艺视频、一首古诗词讲解;开发\"国风创作工坊\",让用户自定义产品的传统纹样;甚至与博物馆合作,将文物数字化资源融入智能设备,实现\"把文物带在身边\"的创新体验。

第二代产品\"锦绣智能围巾\"成为转折点。当用户围上嵌有苏绣的围巾,手机App会同步显示刺绣针法解析,行走间还能触发江南丝竹音乐;智能香囊不仅能调节香气浓度,更内置《本草纲目》药材知识,每次使用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这些设计让产品上线即售罄,甚至引发海外华人抢购热潮。

随着项目推进,公司内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创新生态\"。研发部设立\"非遗实验室\",工程师与老匠人共同研究传统材料的现代应用;市场部组建\"国风研究院\",深度挖掘文化Ip价值;就连生产车间,也开设了\"匠心学堂\",让年轻工人学习传统榫卯技艺。

在年度发布会上,李阳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成果:传统文化系列产品营收占比突破35%,带动品牌文化价值指数提升210%。但他最珍视的,是收到的一封特殊来信——一位乡村教师写道:\"你们的智能书法笔,让山里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汉字的美。\"

散场后,李阳站在陈列着历代产品的展厅里。从最初生硬的文化嫁接,到如今浑然天成的科技与传统融合,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探索的艰辛。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他知道,这场传统文化的复兴之旅,不仅为企业开辟了新赛道,更让古老的文明在智能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