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虚实相接(2/2)
转眼间又是30余年过去,距离此次攻关被卡住已经有了足足50年。
李青松先是震惊,然后喜悦的察觉到,所有参与攻关的科研学者们仍旧还保持着如同50多年前,这一场“战争”刚开始时候的积极和乐观态度,自己所担心的一潭死水的现象丝毫没有出现。
“这个海默蓝真是个人才啊。”
这一刻,李青松也不由得感叹。
换做自己都恐怕做不到这一步。
这不是投入多少管理力量、投入多少克隆体的事情,而是能否全身心投入的事情。
掌管着一整个庞大的文明,各种事情千头万绪,李青松很显然没那么多心力和精力去管智慧生命科学家们的心理问题。
而现在,海默蓝代替李青松将这一责任承担了起来。
“海默蓝干的这么好,也该想办法再奖励他一下。”
想到这一点,李青松又有点犯愁。
各种物资层面,乃至于耗资巨大的定制化基因优化方案等等待遇,身为副元首的海默蓝早已经拉满,实在是奖无可奖。
总不能把元首的位子让给他做吧
想了想,李青松干脆将海默蓝叫了过来,亲口询问他的意见。
海默蓝却笑着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李青松完全没想到的答案。
“元首,能让我做事,给我平台做事,且做的是有意义的事,对于我来说就已经是最大的奖赏。”
李青松心中感叹一声,肃然站起,庄重的和海默蓝握了握手。
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青松知道,只要智慧生命科学家们能继续维持着这种状态,那,用不了太久,突破一定会出现。
李青松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原因很简单,普通强核文明尚且能突破为引力文明,此刻自己麾下不仅汇聚了二十个种族的智慧,自身还具备如此庞大的工业实力,结果自己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突破不了
不可能的,这不合理。
在绝对的信心之下,李青松再度投入到了似乎永无尽头的理论分析与计算之中。
果然,就像是李青松所预料的那样,数年时间之后,从一个极为边角的地方出现的一个突破逐渐浮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那是伴随着数学的进步,出现的一个关于规范玻色子运动方程解析解的突破。
这个全新的解析解原本还未引起李青松的注意。它就像是一株野外的野草一般,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静静生长,然后,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当研究者偶然回顾的时候,才发现它竟然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研究团队的成果公布之后,先是引起了一些临近领域科学家的关注。
他们将这一份研究成果引入到自己的领域,意外发现竟然解决了以往困扰己方许多年的不可重整化问题。成果发表之后,不仅引起了整个科学界的关注,李青松的注意力也被吸引了过来。
将这一份成果再引入其余领域,李青松意外看到,它几乎在每一个基础物理学领域之中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李青松迅速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所期待的那个突破!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一般,轻而易举的便将以往牢不可破的物理学之锁打开,且融合了多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理论,让人们意识到,那些看似不可交融的理论,原来在更底层竟然都是相通的,仅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有了这一突破,李青松所期待的不仅自洽,而且与现实现象相契合的理论体系终于建立成功。
这一套全新建立的理论也完善解释了为什么之前的两项重大探测工程会失败。
“原来引力子具备与虚粒子类似的特性啊……怪不得无法直接探测到。”
虚粒子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粒子,与实粒子对应。
在李青松现有的基础物理学理论之中,所谓虚粒子究竟存不存在都还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说虚粒子存在,它却绝对不可能被观测到。因为任何能被观测到的粒子都是实粒子。
也即,假设一个虚粒子被观测到了,那么它就不再是虚粒子了。
说它不存在,而仅仅只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数学工具,它却能导致可观测到的各种效应。
它是基本作用力的传递粒子,譬如,电磁力就是通过虚光子传递的,而电磁波则是通过实光子传递。
放在引力上,正常情况则应该是两颗星球之间的引力通过虚引力子传递,引力波则由实引力子传递。
但与其余基本作用力不同,李青松通过现有探测数据与全新理论进行推算,发现引力子并不存在虚实之分。
引力子只有一种,但却会有不同的外在呈现。
它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虚”的,唯有在少数极端特殊的情况下,才会由虚向实,呈现出实粒子的特性。
理论推进到此刻,想要观测到引力子,研究方向似乎便很明确了,无非是营造出那种可以让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环境而已。
但却又因为未能完成引力量子化的缘故,李青松又无法知晓那种环境究竟是什么。
这似乎又营造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想要探测到引力子,就必须先营造出那种环境。而想要营造出那种环境,又必须先探测到引力子,完成引力子的量子化。
“不,这绝不可能是一条死胡同,必定还有路可以走。否则,其余文明是如何突破强核,晋升引力的”
在百分之百确定未来仍旧有路可走的情况下,李青松与众多科学家们再度开始了智慧的碰撞。
很快,就像是李青松所预料的那样,一条全新的思路出现在了面前。
“既然现阶段暂时无法完成营造出那种环境,进而实地观测到实引力子的任务,那么就先观测虚引力子好了。”
这里所谓的观测虚引力子,并不是说真正去“看”到它,而是如同其余虚粒子那样,观测它的间接影响,进而确定它的性质。
在一番探讨之下,很快,一台全新的引力探测器便完成了理论验证和工程论证,进入到了实际建设阶段。
它并不是之前挖空星球所建造的那种引力子望远镜,而是李青松早就已经掌握建造技术的引力波望远镜。
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当空间内有引力波通过的时候,存在于这一片空间之中的物质,无论它是飞船还是星球,全都会跟随着这时空的涟漪发生四极矩“震荡”,导致自身尺寸的变化,譬如球体变成椭球之类。
将空间看做一片池塘,将引力波看做水波,将物体看做月亮在水中倒影的话,这种现象便很容易理解了:当有水波通过的时候,月亮的倒影也会随之波动,体积、大小、尺寸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既然引力波会导致物体自身尺寸发生变化,那么通过探测这种变化,便能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各种性质。
但对于此刻的探测来说,这种模式却存在一个问题。
传统的引力波探测器是通过激光测距来确认尺寸变化的,而现在,李青松希望能通过这一台探测器来探查在有引力波通过的时候,物质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与引力波发生了哪种交互作用。
那么传统的激光测距方式便无法使用了。毕竟一道激光又没有实体,怎么探测它和引力波之间的交互
一番讨论之后,李青松明确了此刻自己要建造的这一台引力探测器以什么为主结构,采取什么东西来代替传统的激光测距模式。
答案很简单,一根柱子。
一根并不普通的、科技含量极高的柱子。
这根柱子将采取与那些探测气态巨行星湍震的科考飞船外壳类似的材料,采取强核技术制造,但技术含量比那些飞船更高。
它的密度高达70克每立方厘米——这个密度甚至超过气态巨行星核心的物质密度,内部原子排列极为密集。同时它硬度极高,能硬抗能量炮的轰击。
它还必须极为笔直,因为任何弯曲都可能导致受力不均匀,影响到探测精度。
它还必须要极长,因为唯有足够长,才能将那些极为微弱的引力波与自身的交互作用放大到足够倍数,为后续观测提供便利。
综合计算之后,李青松最终将这根柱子的长度定了下来。
十亿公里!
如此长度,假如用它来连接地球与太阳的话,它可以连接三个来回还有剩余!
为了确保它不受任何干扰,尤其是引力场的干扰,它还不能在星系内部,而是必须在远离任何大星体的地方运行。
李青松最终确定的建造场地,是在距离恒星2500亿公里之外。
幸好近期量子数学继续发展,超距通讯技术进一步进步,否则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李青松的通讯极限。
便在这远离任何大星体的空旷太空之中,李青松的庞大工业舰队开始了建设。